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RILLING2015國北師聖誕神劇講座筆記

台北愛樂合唱團在2015年在巴赫權威HELMUTH RILLING指揮下演出了聖誕神劇BWV248,合作的樂團是國台交,擔任獨唱分別是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陳珮琪、男高音鄧吉龍、男低音葉展毓四位老師,音樂會分別12/11在台中演出一場、12/13在台北演出一場。RILLING大師特別利用12/12下午在國北師開了一場講座簡單解說這場音樂會的曲目-聖誕神劇。
RILLING是我合唱生涯至今最為敬仰的大師,又是聖誕將至的日子,特別再複習一下大師去年的講座筆記,作為我們自己迎接聖誕的準備,也祝大師聖誕快樂!
他在80歲那年與我們以及NSO合作演出孟德爾頌的以利亞,音樂會後他勉勵我們要成為文化的傳播者,我想在音樂部分我們是,但仍需努力做更多更好。另外,今天會有這一塊小小空間也是我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也算回應大師的期許吧。

2015 RILLING國北師「聖誕神劇」講座筆記
巴赫在1723年來到萊比錫,寫了許多教會清唱劇,到了1730年以後開始為宮廷與貴族名流寫曲,1734年寫下唯一為了王侯所創作的清唱劇BWV214,這是為慶賀薩克遜選侯妃的生日所寫。(合唱團唱29~50小節),簡單的歌詞說「敲響吧定音鼓」,當合唱團一唱,定音鼓就敲響了。接下來的歌詞是「吹響號角吧」,同樣地當合唱團一唱,小號就吹響了。歌詞唱甚麼,樂團就跟隨指令表現,一如第三句(47小節起)「用弦樂聲充滿整個空間」,這些概念都與聖誕神劇的第一首曲子相同。(譜例-BWV214第一首第29小節~50小節)
巴赫在隔年1735年寫下了聖誕神劇。
我們現在沒有資料可以考證巴赫當時的生活狀況,是否巴赫在1734年時已經決定要把BWV214拿來當做聖誕神劇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從歌詞來看:第一句的「讓歌聲響起吧!」不如原曲如此直接,但當弦樂的高音迅速往低音部發展,或許就象徵天使急忙地從天而降報喜。這首曲子從宮廷內祝壽轉換為同樣慶祝耶穌誕生的聖誕音樂,不只相同適用,且能更廣為流傳。
巴赫在聖誕神劇中也取用一些其他清唱劇的音樂,如第八首男低音的詠嘆調,這理巴赫使用了銅管做為皇家尊榮的象徵,同樣地歌詞也做了更動。
巴赫在寫聖誕神劇時,也同時有許多其他作品(如受難曲、彌撒)在進行,聖誕神劇也有些類似的地方:如歌詞來源:
  路加福音第二章中耶穌誕生的故事,由福音使者以宣敘調一段一段唱出來,如同馬太受難曲。宣敘調的伴奏常為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或風琴(如第六首),這在六部整個聖誕神劇中不斷出現
  聖詠,常在週日早上彌撒中出現(如第五首),巴赫也已其聖詠編曲與眾不同而出名-
I.     主旋律放在女高音上,讓會眾大家都容易唱。
II.    每個聲部都有其獨立發展的線條,如第五首女低音部分的嘆息主題,情緒表達及有所不同。
III.   男高音時有特殊任務-呈現歡慶效果(如第13小節起)
IV.  14小節起,男低音又回到嘆息主題。所有的小小動機就建構起一首首特別地充滿各樣情緒的聖詠(每首不同)(譜例-BWV214第九首第16小節~47小節)
聖誕神劇由六首清唱劇結合,分別在12/2412/2512/261/11/21/3六天演出,每部各有明確主題。第一部是聖嬰誕生,開始就是一首聖大的合唱曲,第二首曲子是首看似容易但一點都不簡單的宣敘調,其中提到許多地名、人名各有其典故,巴赫也全為其配上不同和弦,慢慢帶出故事。第三首曲子的中心概念如同歌詞「我到底該如何接納他?」我,是否不值得到如此救贖?然後在第四首曲子就回應了這問題,高音與低音如同卡農曲式的進行,表達耶穌做甚麼我也要做甚麼的跟隨之意。
如何能讓音樂輕快地進行呢?要留心音與音之間的關連(跳音與連音的運用),重音與輕音的變化。如第七首曲子2支低音管與巴松管奏出搖籃曲(lullaby),巴赫再一次做了歌詞與樂曲良好結合的示範(如第12小節)。從第9小節的搖籃曲到第12小節女高音的聖詠,再到第17小節男低音宣敘調所提出反思的問題,重覆進行。
為何巴赫讓人覺得如此利害呢?對於當時熟悉聖詠旋律與歌詞的會眾而言,突然聽見這被提出的內省的問題,的確具有警醒與創新的感受。
巴赫在曲子中有時並未把應使用的樂器定義得很清楚,所以指揮就要做好這件事情(一般是弦樂搭配弦樂、管樂搭配管樂),且要使聲部達成平衡。如第一首就有註明不同的CHOIR,這裡指得不是合唱團,而是樂器群。樂器群與合唱團常代表不同義意象徵的主題。如第九首就出現這樣的概念:一開始合唱團的弱聲(piano)旋律代表剛誕生的小嬰孩,隨即跟出的樂團強聲(forte)旋律顯示將成為未來的君王,而且樂團的旋律多與合唱團類似(似乎如同之前論述-就是巴赫用以說明這無助的孩子確實就是天上的君王),此時長笛以高八度的旋律出現,象徵來自天上的光照護,最後樂團以非常強的音量做結尾代表著君王降臨。
第二部開始的第一首是僅有器樂的曲子,巴赫以純器樂替代合唱的想法非常特別,他把樂團一分為二,第9小節第三拍起用了四支雙簧管(oboe)營造出田園的節奏與氛圍,最低的木管持續吹奏長音,代表牧羊人一成不變的安逸生活,開頭巴赫使用了二支長笛與弦樂合奏雖似乎沒有特別意義,但旋律又讓人感覺似乎有甚麼事情要發生。二組樂器一邊好像有甚麼事情要發生,一邊是很安逸的狀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對未知的冒險有些期待但又覺得應該安於現況的掙扎,巴赫也運用音樂表達出人心不斷的掙扎,直到最後才會有答案能融合在一起(從第57小節到結尾)
在聖誕神劇的第二部主要是講牧羊人與天使的對話,第十三首天使現身對牧羊人說話,當天使說話時,弦樂就會在旁伴奏,如同光環一般是神的象徵。在馬太受難曲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耶穌說話時弦樂同樣在旁伴奏是一樣的象徵。第十四首「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什麼?」,以男低音宣敘調代表長者亞伯拉罕的聲音,以雙簧管伴奏代表牧羊人的傾聽,剛好亞伯拉罕舊時也是牧羊人。第十九首開頭也是另一首搖籃曲,同樣由雙簧管伴奏,象徵天上的榮光映照在小耶穌的搖籃上,對比第十九首搖籃曲的是第二十一首合唱象徵天使們的熱烈報喜「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合唱團唱完整第二十一首結束講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