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2016香港行第一天(下)-聖安德烈堂

第一天的第二個目標是位於彌敦道的聖安德烈堂,我們同樣先來看看聖安德烈堂的歷史(詳細請點閱連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5%AE%89%E5%BE%B7%E7%83%88%E5%A0%82)
聖安德烈堂是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堂,與玫瑰堂落成時間相近。
1897年聖公會提議在九龍半島建立一所教堂。(香港島的聖約翰座堂於1847年落成)
1904年保羅·遮打爵士捐款,於羅便臣道(今彌敦道)及柯士甸道附近興建教堂。
1906年教堂落成啟用。
1909年牧師住宅落成,翌年工人住所落成。
1913年加建一座禮堂,並於1977年重建為7層樓高建築。
1997年分階段進行大規模維修,主要復修外牆及彩繪玻璃窗。同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2006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秀獎」。
聖安德烈堂以其紅磚外牆,拱形花窗為特色。平面呈拉丁十字型結構。毗連前九龍英童學校(現為古物古蹟辦事處)

從玫瑰堂走一會兒就到彌敦道,不用過馬路,轉個彎就到聖安德烈堂門口,雖是相近時期的建築,但建築外觀的特色截然不同,聖安德烈堂是比較質樸的紅磚外牆,與旁邊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協調一致(甚或可能是相同建築師設計),線條也較簡約(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尤其一小段彎彎階梯讓人漸漸瞧見教堂全貌的那種誘人感受,一時竟忘了是來看教堂,還以為是看什麼珍寶呢!

當見到整個教堂時,正面的超級大拱形花窗令人震撼(差點又跌回階下),剛好有人為了婚禮裝飾外牆,可以看見比例,只沒能拍下花窗的美麗甚是可惜!

往裡走,教堂內並未擺放成排的禮拜用椅,而是一張張的獨立座椅,或許是為了空間彈性運用的便利。抬頭瞧發現天花的設計與玫瑰堂相似度極高,可能是當時流行的風格。側牆邊的立柱設計相當別緻,以紅磚與石材層疊,一旁也有同樣風格的細柱修飾。或許是周邊空間較為開闊的原因,採光較玫瑰堂為佳。

與其他教堂有較大不同的是沒有中央大門(或許是因為花窗的緣故),聖安德烈堂正面的門分在左右兩側。一旁是原本的牧師住宅,當日佔時期牧師被囚,教堂被改為日本神道教的神社,牧師住宅成為神社住持和情報人員住處。

教堂前方臨彌敦道位置是感覺新穎的活動空間,查詢後發現是去年(2015)才完工的會議空間。(2012年決定大幅翻新,拆除舊教堂在彌敦道側的圍牆,增建兩層地下建築,分為供大型會議或音樂會使用的禮堂與供小組聚會用途的圓形劇場及多用途活動室。天台將改為公眾休憩庭園,且在彌敦道設立入口。採用玻璃外牆,使自然光可以透射入地下禮堂。)而且這個翻新也引來一些爭議,被認為。古牆被拆除未能保留原貌、路人抬頭看不見教堂、可能造成塞車等等。但以不知原貌為何的我看來,我以為這改裝雖不見得多突出,但對於街景的一致(現代化)有助益,且不影響原教堂建物呈現(有一定距離),整體看來也沒有違和感,只或許若能與原本古牆做更好的結合就更棒了。

往回飯店的路上直接到隔壁的古物古蹟辦事處看看,典雅的設計讓人不禁想到淡水與高雄的英領事館。每逢周五下午有導覽活動,這次撞到彩排就無緣參與了。

今天到此告一段落,要辦正事去也!


聖安德烈堂:尖沙咀彌敦道138

古物古蹟辦事處:尖沙咀彌敦道1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