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2016香港行第一天(上)-九龍玫瑰堂

大概很少有人像我這樣逛城市(尤其是香港這樣的城市),不過當開始進行,的確會從中得到樂趣,從而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意義應也在此印證。若行有餘力再佐以佳餚美酒就盡完美了!

尖沙咀二小時的散步你會怎麼走﹖待個購物廣場一晃眼時間就過去﹖街頭上漫步(逛街)滿滿的人人人﹖坐下來吃吃喝喝?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

時間緊迫,還好這回住九龍酒店位置絕佳,行李放好,輕裝出門,先到對街蘭芳園分店填肚子去﹗

蘭芳園是香港小吃名店,以無敵絲襪奶茶獨霸一方,本店在中環結志街上,或許因為生意太好,在隔海的尖沙咀也開了分店,位置就在彌敦道重慶大廈裡。一開始弄不清鑽進滿是印度人賣電話卡與小吃那棟,後來才發現是在一旁活方商場地下(地下一樓最右後方商鋪)

到了所在坐定,點了份午茶套餐「熱鴛鴦+豬扒包」,一是想品嘗暖活鴛鴦滋味,二是想與濠江大利來記一較高下。可能是被濃縮咖啡刺激太過的味蕾竟嚐不出鴛鴦之妙,而豬扒包~輸很大啊﹗雖然美食在這次行程中只是插曲,可這曲樂音甚是不美啊!

就在插曲接近休止符時刻,團員也紛紛湧入(果然是名店啊!),我已揹起背包準備前往下一站-九龍玫瑰堂,「出門旅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造訪前我們先來看看玫瑰堂的歷史(詳細請點閱連結
https://rosarychurch.catholic.org.hk/A/A3_C.html)~

玫瑰堂是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聖堂,落成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
1900年因庚子年義和團事件,英國從印度調派軍隊駐紮於九龍。為了軍隊中天主教徒及其他教友需要,借用嘉諾撤修會的場地舉行彌撒。
1901年因尖沙咀區人口迅速增加,即在該處建築了一座聖堂。
1903年尖沙咀外籍人士,尤其是葡藉教友的不斷增加,小聖堂不敷使用。葡籍教友甘曼斯醫生(Dr. Anthony Gomes)捐款興建新聖堂。
1904年新聖堂舉行了奠基祝聖儀式。
1905年玫瑰堂落成。聖堂的碑石以拉丁文寫著:「因耶穌基督之名副代牧翟伯祿神父隆重地放置此基石,19041210日。」
1913年加建聖堂兩側的通道及祭衣房。
1949年玫瑰堂升格為堂區。
1950年聖堂加建工程完成。
1990年維修工程後所完成後呈現教堂現貌。
2003年為慶祝堂區落成百載,完成了大規模的維修及改善工程,與禮堂的翻新。
玫瑰堂原本的平面設計採用羅馬公共會堂(Basilica)的模式。1950年擴建中廊(Nave)後,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形。
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的歷史文化建築,特顯在尖沙咀區百年歷史變遷的重要性。

在離開蘭芳園到玫瑰堂之前經過了一家小店&撻專門店 Pie & Tart Specialists」,這不是旅遊書或所謂達人介紹的店家但形形色色的批與撻確實吸引我這遊人的目光忍不住買作排練前的點心 (也的確地道好吃)

再往前不遠就到了目的地果然在網路上看到的街景/照片與介紹不致失真太多也驚訝於19902003的整修工程會不會太過徹底從外面看來這教堂如童話城堡般夢幻會這樣形容真是因為自己很難接受外牆如此可愛的配色不過用這樣的聖堂來崇敬神也是一種創意吧!(我們在中環的聖保羅堂也看到類似的狀況一是粉紅一是亮藍)或許也可以吸引新的信眾前來。進入教堂內部,沉靜肅穆的宗教氣氛滿溢在空間裡,可能整修更新的目的也就是如此吧~為了滿足宗教儀式的進行與參與儀式的舒適。但喜愛古蹟建築的人可能會思考如何在原始面貌與改裝目的間達成平衡﹖無論如何,玫瑰堂還是值得我們到訪參觀。(如果您有興趣,澳門的玫瑰堂與高雄的玫瑰堂也都值得一遊)


九龍玫瑰堂尖沙咀漆咸道南125號。

1 則留言:

  1. 補充:九龍玫瑰堂最特別之處是祭台上方牆上的圓形圖像分別是:《玫瑰經》的「歡喜五端」(耶穌降生事蹟)、「痛苦五端」(耶穌苦難救贖事蹟)與「榮福五端」(耶穌和聖母救贖後的事蹟),合共十五端。與下方2002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增訂「光明五端」(耶穌在世時事蹟)。
    1960年代第二次大公會議後,天主教堂紛紛按照新的禮儀改革,聖所中央改放耶穌受難十字架。但九龍玫瑰堂只將祭台移前,中央仍然供奉玫瑰聖母,耶穌受難十字架則放旁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