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德肋撒堂(St. Teresa's Church)是天主教在九龍區域第二大教堂,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928年標得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土地。由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籌劃建築事宜。(北京輔仁大學中國式校舍及香港黃竹坑華南總修院四合院建築的設計者)。
1929年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同年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情況下寄來了初步圖樣。
原始規劃的中國式建築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想法重新規劃。
1931年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隨即開始工程。
1932年舉行奠基典禮儀式,並舉行了第一台彌撒(在已完成建築範圍內)。同年末舉行祝聖典禮。
1997年聖女小德肋撒逝世百週年時,曾隆重迎接聖女小德肋撒的聖髑到訪。
高聳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教堂正門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面對著太子道。
聖德肋撒堂落成的時間較昨天拜訪的二座教堂晚了接近30年,當時的中國內戰(南方革命軍北伐)接近完成,香港相對中國內陸而言要和平許多,我想許多因戰亂逃至香港的南方居民也是造成教會日漸繁盛需要再興建新的教堂的原因。位在太子道西的聖德肋撒堂不在一般觀光客行走範圍內,查了地圖發現搭乘港鐵到東旺角站走過去可能較近,從九龍酒店搭港鐵也方便。下了車就進入共構的商場MOKO內,也有清楚的標示「往太子道西」,再往前就到了帝京酒店,不要遲疑繼續往前﹗比想像中更快就到馬路上了。(可能是商場還沒營業少了誘惑的關係吧!)
太子道西的街景與我們熟悉的香港有很大的不同,這裡是一棟棟的住宅大樓,樓下幾乎沒有商店,甚至和台灣多多少少要有個便利店也有很大不同。往東走一段路後,就會在對街發現那座質樸的教堂了。(雖然也有紅色屋頂-懷疑是因為年久修建,但因為外牆顏色關係,就不會讓人有玫瑰堂那般童話城堡的感覺)因為交通的關係,要先走上行人陸橋才可到對街,也因為這個陸橋可以從不同角度看看這座教堂。
過到對街,行人道上是滿滿的物資,應該是教堂旁的明愛中心準備義賣或捐贈的,進入教堂就會發現空間規劃與設計和前一天看到的二座教堂確實有不小差異,不管是天花的支撐、尖頂與平面,立柱的支撐,祭台兩側的小堂等等,剛好遇見一群祈禱的婦女,虔誠地讀經並由領者說明。比起廟宇佛寺不時有人上香祝禱,教堂裡這樣的活動的確少些。
聖德肋撒堂祭台後方有美麗的壁飾與雕像,雕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背後有小天使向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或許這就是大家選擇這裡來舉行婚禮的另一個原因吧!
這教堂真的很美,我今天也去了一趟,謝謝你的介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