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2016香港行第二天(中)-油麻地天后古廟、舊南九龍裁判法院(現土地審裁處)、九龍祐寧堂

離開聖德肋撒堂後就朝著計劃中的天后廟去卻得開始尋找計畫中的公車準備體驗一下在地雙層巴士的感受因為香港的駕駛與行路方向與台灣相反必須留心別搭到反向的公車也因為公車的站名命名非本地人常不能理解所以還得核對一下地圖才不致耗時幸過到對街即有拔粹書院站且等不多久即搭上公車甚佳!這一段一次看三個點我們也一次先看看這三個點的歷史

1865(清同治四年)由當地水上居民所建,原為海邊的一座小廟,位置約於今日北海街一帶。
1870年附近居民組織,重修該天后廟,成為當地宗教中心及商業最繁盛所在。
1874年甲戌風災,原廟被毀。
1876年選取現址重建開始動工
1887年天后廟以南以北的街道分別被政府命名為「廟南街」和「廟北街」,其後合併為廟街,也是「廟街」這個街名的起源。
1890年歷15年全面落成是九龍地區規模最大的天后廟
1916年再度修葺,其部份事務開始由廣華醫院接手管理補貼醫院經費。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決定正式移交廣華醫院。
1931年連同鄰近的福德祠由東華三院(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統一)接管。
1969~1972年重修,與鄰近的城隍廟、社壇及書院合併運作及管理。現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油蔴地(油麻地)當時天后廟前廣場被漁民用來曬船上麻纜,不少經營補漁船用的桐油及麻纜商店也在附近開設,成為地名的起源。

南九龍裁判法院舊翼(現為土地審裁處
1936年樓高3層建築落成舊稱九龍巡理府。
1941年駐港英軍戰敗,香港進入日治時期被用作皇軍辦公室,日本投降後恢復原來法院用途。
1987年舊翼法院停用。
建於山坡上,二樓和三樓有希臘多利克式大石柱,設有露天遊廊,底層則以花崗石砌疊而成。

九龍佑寧堂
九龍佑寧堂(Kowloon Union Church)是一座英語傳道跨宗派基督教堂,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860年英國佔領九龍,但直到20世紀初才有較多歐裔居民
1902年克寧牧師在九龍英童學校開始宗教聚會,但在短時間內停辦
1905年教友轉到聖安德烈堂舉行主日崇拜。
1922年有居住在九龍的教友請願,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跨宗派的教堂,捐款興建聖安德烈堂的保羅·遮打爵士承諾如獲政府撥地,將會支付建築費用。
1923年莊士敦牧師抵港在九龍成立聚會
1924年教堂首座建築物(現今教堂的禮堂)開放給公眾崇拜。
1927年正式成立九龍佑寧堂,神學上教堂隸屬基督教,教堂會籍則開放給所有事奉基督的教友。
日治時期教堂暫停活動,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而禮堂被改為馬槽。

這三個點分在彌敦道兩側不遠處而且都有其歷史上的意義我們從電影上認識的香港如新不了情某些場景就在廟街這因天后廟而成名的熱鬧街道甚至連油麻地也是因為天候廟前廣場漁民所從事的活動而得名其與居民生活結合之深可見一般,而天后就是台灣熟悉的媽祖相傳為護佑漁民的海神我們就更可以理解為何靠海的香港為何也崇拜媽祖了

廟宇的本體建築範圍不大,相較起台灣的許多廟宇都要小上許多,卻與澳門的廟宇神似,可能是閩/粵間文化差異所致,也可能是台灣在日據時期廟宇與周邊環境產生的一些變化使然。廟外廣場已有公園樣貌若在台灣定有各樣小吃(果然比較愛吃),角落也可見到三兩遊民街友,似乎說明經濟真大不如前進到廟內裊裊大盤香可見依然香火鼎盛也代表百姓虔心祈願(港澳地區似乎都習慣用大盤香,上面寫著祈願,由工作人員持竹竿吊掛至高處。層層疊疊,就像大家的心願慢慢地跟神祉說明,避免遺漏。整座廟全是香煙,除廟頂被燻得漆黑,兩旁神像、羅漢像也都成了黑面。)

一旁是城隍廟與社壇(即台灣的地藏殿-安放亡者骨灰處但這社壇甚小應該安放的功用也早停了)在過去是古時的書院,管理單位拿來做類似博物館陳列介紹道教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廟後方重建成公園還有仿紫禁城的九龍壁雖好像凸顯天后地位但敬神在人心中這堵龍壁就顯得多餘了

過了馬路往斜前方走,就可見到舊南九龍裁判法院,同樣是殖民建築,在香港看到的與台灣似乎有那麼些神似又有些許差異。像的是顯現統治者的力量建築要凸顯與當時大多數建築的差異並盡可能使用經典建築語彙差異的是在台灣統治的日本似乎想表現得更多不管是規模或是氣派或許後續整個國際情勢的轉變已經從建築中透漏了資訊。
這裡現在已改為土地審裁處辦公使用既是審裁也有幾分當初法院裁判功能室內不能拍照也無法深入觀察只好在周邊小繞一圈,好好地欣賞那幾根好美的大柱子與柱頭

佑寧堂離此不遠可以散步前往。延彌敦道往南走到佐敦道左轉就可以看見那座紅磚外牆的教堂,可轉角一家百分百飽餅專賣店門口的蛋撻吸引了我目光,這也是沒有旅遊書介紹沒有達人推薦的店舖,可瞧見那蛋撻彷彿對我熱情的招手,重點是一支只4本想留點空間給泰昌(天星碼頭開了小舖買了到文化中心排練前享用剛好)但這剛出爐熱熱的蛋撻連香味都飄出來勾我的魂了怎可不帶上2(隨後享用好吃度破表啊!完全不輸後來買的泰昌)

過到佐敦道對街這座教堂頗似聖安德烈堂(畢竟是相似的宗教組織建立而且是同一位資助者捐資)只因為臨路教堂本身幾乎無腹地可言一旁倒是開了附屬學校與幼兒園只走來走去不得其門而入原來是沒留心以小沙包抵住的木門縫縫雖然有點奧妙,但還是鼓起勇氣推門進入。旋即將門外的喧囂隔開進到教堂找個位子坐下這裡的規模比起這兩天看到的幾個教堂都小一號,天花的設計與聖安德烈堂一致。因空間較小,教堂內沒有特別設計的立柱。面對祭台,右側臨佐敦道的窗面傳入街上的車聲,讓人在沉靜下來的同時也會想著還有下一站要走。

教堂本體建築除了教堂以外後方是辦公的空間左側塔樓不開放參觀搭上街道旁枯枝的樹的教堂風景一時讓人懷疑到了英國呢

接下來要往回走了!

油麻地天后廟九龍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
南九龍裁判法院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36-38

九龍佑寧堂九龍佐敦佐敦道4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2016香港行第二天(上)- 聖德肋撒堂

在房間超小的九龍酒店一覺醒來,就得迅速盥洗下樓吃早餐,方能空出一些時間進行本日行程,由於今天路程稍遠(要前往太子),也要運用不同交通工具才能有效節約腿力。同樣地我們先來看看聖德肋撒堂的歷史(詳細請點閱連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5%BE%B7%E8%82%8B%E6%92%92%E5%A0%82)
聖德肋撒堂(St. Teresa's Church)是天主教在九龍區域第二大教堂,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928年標得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土地。由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籌劃建築事宜。(北京輔仁大學中國式校舍及香港黃竹坑華南總修院四合院建築的設計者)
1929年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同年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情況下寄來了初步圖樣。
原始規劃的中國式建築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M. Van Wylick)的想法重新規劃。
1931年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隨即開始工程。
1932年舉行奠基典禮儀式,並舉行了第一台彌撒(在已完成建築範圍內)。同年末舉行祝聖典禮。
1997年聖女小德肋撒逝世百週年時,曾隆重迎接聖女小德肋撒的聖髑到訪。
高聳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教堂正門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面對著太子道。

聖德肋撒堂落成的時間較昨天拜訪的二座教堂晚了接近30當時的中國內戰(南方革命軍北伐)接近完成香港相對中國內陸而言要和平許多我想許多因戰亂逃至香港的南方居民也是造成教會日漸繁盛需要再興建新的教堂的原因位在太子道西的聖德肋撒堂不在一般觀光客行走範圍內查了地圖發現搭乘港鐵到東旺角站走過去可能較近從九龍酒店搭港鐵也方便下了車就進入共構的商場MOKO也有清楚的標示往太子道西」,再往前就到了帝京酒店不要遲疑繼續往前比想像中更快就到馬路上了(可能是商場還沒營業少了誘惑的關係吧!)

太子道西的街景與我們熟悉的香港有很大的不同這裡是一棟棟的住宅大樓樓下幾乎沒有商店甚至和台灣多多少少要有個便利店也有很大不同往東走一段路後就會在對街發現那座質樸的教堂了(雖然也有紅色屋頂-懷疑是因為年久修建但因為外牆顏色關係就不會讓人有玫瑰堂那般童話城堡的感覺)因為交通的關係要先走上行人陸橋才可到對街也因為這個陸橋可以從不同角度看看這座教堂

過到對街,行人道上是滿滿的物資,應該是教堂旁的明愛中心準備義賣或捐贈的,進入教堂就會發現空間規劃與設計和前一天看到的二座教堂確實有不小差異,不管是天花的支撐尖頂與平面,立柱的支撐,祭台兩側的小堂等等剛好遇見一群祈禱的婦女虔誠地讀經並由領者說明比起廟宇佛寺不時有人上香祝禱教堂裡這樣的活動的確少些

聖德肋撒堂祭台後方有美麗的壁飾與雕像,雕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背後有小天使向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或許這就是大家選擇這裡來舉行婚禮的另一個原因吧!


聖德肋撒堂九龍塘太子道西258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RILLING2015國北師聖誕神劇講座筆記

台北愛樂合唱團在2015年在巴赫權威HELMUTH RILLING指揮下演出了聖誕神劇BWV248,合作的樂團是國台交,擔任獨唱分別是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陳珮琪、男高音鄧吉龍、男低音葉展毓四位老師,音樂會分別12/11在台中演出一場、12/13在台北演出一場。RILLING大師特別利用12/12下午在國北師開了一場講座簡單解說這場音樂會的曲目-聖誕神劇。
RILLING是我合唱生涯至今最為敬仰的大師,又是聖誕將至的日子,特別再複習一下大師去年的講座筆記,作為我們自己迎接聖誕的準備,也祝大師聖誕快樂!
他在80歲那年與我們以及NSO合作演出孟德爾頌的以利亞,音樂會後他勉勵我們要成為文化的傳播者,我想在音樂部分我們是,但仍需努力做更多更好。另外,今天會有這一塊小小空間也是我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也算回應大師的期許吧。

2015 RILLING國北師「聖誕神劇」講座筆記
巴赫在1723年來到萊比錫,寫了許多教會清唱劇,到了1730年以後開始為宮廷與貴族名流寫曲,1734年寫下唯一為了王侯所創作的清唱劇BWV214,這是為慶賀薩克遜選侯妃的生日所寫。(合唱團唱29~50小節),簡單的歌詞說「敲響吧定音鼓」,當合唱團一唱,定音鼓就敲響了。接下來的歌詞是「吹響號角吧」,同樣地當合唱團一唱,小號就吹響了。歌詞唱甚麼,樂團就跟隨指令表現,一如第三句(47小節起)「用弦樂聲充滿整個空間」,這些概念都與聖誕神劇的第一首曲子相同。(譜例-BWV214第一首第29小節~50小節)
巴赫在隔年1735年寫下了聖誕神劇。
我們現在沒有資料可以考證巴赫當時的生活狀況,是否巴赫在1734年時已經決定要把BWV214拿來當做聖誕神劇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從歌詞來看:第一句的「讓歌聲響起吧!」不如原曲如此直接,但當弦樂的高音迅速往低音部發展,或許就象徵天使急忙地從天而降報喜。這首曲子從宮廷內祝壽轉換為同樣慶祝耶穌誕生的聖誕音樂,不只相同適用,且能更廣為流傳。
巴赫在聖誕神劇中也取用一些其他清唱劇的音樂,如第八首男低音的詠嘆調,這理巴赫使用了銅管做為皇家尊榮的象徵,同樣地歌詞也做了更動。
巴赫在寫聖誕神劇時,也同時有許多其他作品(如受難曲、彌撒)在進行,聖誕神劇也有些類似的地方:如歌詞來源:
  路加福音第二章中耶穌誕生的故事,由福音使者以宣敘調一段一段唱出來,如同馬太受難曲。宣敘調的伴奏常為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或風琴(如第六首),這在六部整個聖誕神劇中不斷出現
  聖詠,常在週日早上彌撒中出現(如第五首),巴赫也已其聖詠編曲與眾不同而出名-
I.     主旋律放在女高音上,讓會眾大家都容易唱。
II.    每個聲部都有其獨立發展的線條,如第五首女低音部分的嘆息主題,情緒表達及有所不同。
III.   男高音時有特殊任務-呈現歡慶效果(如第13小節起)
IV.  14小節起,男低音又回到嘆息主題。所有的小小動機就建構起一首首特別地充滿各樣情緒的聖詠(每首不同)(譜例-BWV214第九首第16小節~47小節)
聖誕神劇由六首清唱劇結合,分別在12/2412/2512/261/11/21/3六天演出,每部各有明確主題。第一部是聖嬰誕生,開始就是一首聖大的合唱曲,第二首曲子是首看似容易但一點都不簡單的宣敘調,其中提到許多地名、人名各有其典故,巴赫也全為其配上不同和弦,慢慢帶出故事。第三首曲子的中心概念如同歌詞「我到底該如何接納他?」我,是否不值得到如此救贖?然後在第四首曲子就回應了這問題,高音與低音如同卡農曲式的進行,表達耶穌做甚麼我也要做甚麼的跟隨之意。
如何能讓音樂輕快地進行呢?要留心音與音之間的關連(跳音與連音的運用),重音與輕音的變化。如第七首曲子2支低音管與巴松管奏出搖籃曲(lullaby),巴赫再一次做了歌詞與樂曲良好結合的示範(如第12小節)。從第9小節的搖籃曲到第12小節女高音的聖詠,再到第17小節男低音宣敘調所提出反思的問題,重覆進行。
為何巴赫讓人覺得如此利害呢?對於當時熟悉聖詠旋律與歌詞的會眾而言,突然聽見這被提出的內省的問題,的確具有警醒與創新的感受。
巴赫在曲子中有時並未把應使用的樂器定義得很清楚,所以指揮就要做好這件事情(一般是弦樂搭配弦樂、管樂搭配管樂),且要使聲部達成平衡。如第一首就有註明不同的CHOIR,這裡指得不是合唱團,而是樂器群。樂器群與合唱團常代表不同義意象徵的主題。如第九首就出現這樣的概念:一開始合唱團的弱聲(piano)旋律代表剛誕生的小嬰孩,隨即跟出的樂團強聲(forte)旋律顯示將成為未來的君王,而且樂團的旋律多與合唱團類似(似乎如同之前論述-就是巴赫用以說明這無助的孩子確實就是天上的君王),此時長笛以高八度的旋律出現,象徵來自天上的光照護,最後樂團以非常強的音量做結尾代表著君王降臨。
第二部開始的第一首是僅有器樂的曲子,巴赫以純器樂替代合唱的想法非常特別,他把樂團一分為二,第9小節第三拍起用了四支雙簧管(oboe)營造出田園的節奏與氛圍,最低的木管持續吹奏長音,代表牧羊人一成不變的安逸生活,開頭巴赫使用了二支長笛與弦樂合奏雖似乎沒有特別意義,但旋律又讓人感覺似乎有甚麼事情要發生。二組樂器一邊好像有甚麼事情要發生,一邊是很安逸的狀態,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對未知的冒險有些期待但又覺得應該安於現況的掙扎,巴赫也運用音樂表達出人心不斷的掙扎,直到最後才會有答案能融合在一起(從第57小節到結尾)
在聖誕神劇的第二部主要是講牧羊人與天使的對話,第十三首天使現身對牧羊人說話,當天使說話時,弦樂就會在旁伴奏,如同光環一般是神的象徵。在馬太受難曲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耶穌說話時弦樂同樣在旁伴奏是一樣的象徵。第十四首「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什麼?」,以男低音宣敘調代表長者亞伯拉罕的聲音,以雙簧管伴奏代表牧羊人的傾聽,剛好亞伯拉罕舊時也是牧羊人。第十九首開頭也是另一首搖籃曲,同樣由雙簧管伴奏,象徵天上的榮光映照在小耶穌的搖籃上,對比第十九首搖籃曲的是第二十一首合唱象徵天使們的熱烈報喜「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合唱團唱完整第二十一首結束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