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聖德肋撒堂後就朝著計劃中的天后廟去,卻得開始尋找計畫中的公車,準備體驗一下在地雙層巴士的感受。因為香港的駕駛與行路方向與台灣相反,必須留心別搭到反向的公車,也因為公車的站名命名非本地人常不能理解所以還得核對一下地圖才不致耗時。所幸過到對街即有拔粹書院站,且等不多久即搭上公車,甚佳!這一段一次看三個點,我們也一次先看看這三個點的歷史:
1865年(清同治四年)由當地水上居民所建,原為海邊的一座小廟,位置約於今日北海街一帶。
1870年附近居民組織,重修該天后廟,成為當地宗教中心及商業最繁盛所在。
1874年甲戌風災,原廟被毀。
1876年選取現址重建,開始動工。
1890年歷15年全面落成,是九龍地區規模最大的天后廟。
1916年再度修葺,其部份事務開始由廣華醫院接手管理補貼醫院經費。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決定正式移交廣華醫院。
1931年連同鄰近的福德祠由東華三院(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統一)接管。
1969~1972年重修,與鄰近的城隍廟、社壇及書院合併運作及管理。現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油蔴地(油麻地)」:當時天后廟前廣場被漁民用來曬船上麻纜,不少經營補漁船用的桐油及麻纜商店也在附近開設,成為地名的起源。
南九龍裁判法院舊翼(現為土地審裁處)
1936年樓高3層建築落成,舊稱九龍巡理府。
1941年駐港英軍戰敗,香港進入日治時期被用作皇軍辦公室,日本投降後恢復原來法院用途。
1987年舊翼法院停用。
建於山坡上,二樓和三樓有希臘多利克式大石柱,設有露天遊廊,底層則以花崗石砌疊而成。
九龍佑寧堂(Kowloon Union Church)是一座英語傳道跨宗派基督教堂,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860年英國佔領九龍,但直到20世紀初才有較多歐裔居民。
1902年克寧牧師在九龍英童學校開始宗教聚會,但在短時間內停辦。
1905年教友轉到聖安德烈堂舉行主日崇拜。
1922年有居住在九龍的教友請願,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跨宗派的教堂,捐款興建聖安德烈堂的保羅·遮打爵士承諾如獲政府撥地,將會支付建築費用。
1923年莊士敦牧師抵港在九龍成立聚會。
1924年教堂首座建築物(現今教堂的禮堂)開放給公眾崇拜。
1927年正式成立九龍佑寧堂,神學上教堂隸屬基督教,教堂會籍則開放給所有事奉基督的教友。
日治時期教堂暫停活動,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而禮堂被改為馬槽。
過了馬路往斜前方走,就可見到舊南九龍裁判法院,同樣是殖民建築,在香港看到的與台灣似乎有那麼些神似又有些許差異。像的是顯現統治者的力量,建築要凸顯與當時大多數建築的差異,並盡可能使用經典建築語彙;差異的是在台灣統治的日本似乎想表現得更多,不管是規模,或是氣派。或許後續整個國際情勢的轉變已經從建築中透漏了資訊。
佑寧堂離此不遠,可以散步前往。延彌敦道往南走到佐敦道左轉就可以看見那座紅磚外牆的教堂,可轉角一家「百分百飽餅專賣店」門口的蛋撻吸引了我目光,這也是沒有旅遊書介紹沒有達人推薦的店舖,可瞧見那蛋撻彷彿對我熱情的招手,重點是一支只要4元,本想留點空間給泰昌(天星碼頭開了小舖,買了到文化中心排練前享用剛好),但這剛出爐熱熱的蛋撻連香味都飄出來勾我的魂了,怎可不帶上2隻。(隨後享用,好吃度破表啊!完全不輸後來買的泰昌。)
過到佐敦道對街,這座教堂頗似聖安德烈堂(畢竟是相似的宗教組織建立,而且是同一位資助者捐資),只因為臨路,教堂本身幾乎無腹地可言,一旁倒是開了附屬學校與幼兒園。只走來走去不得其門而入,原來是沒留心以小沙包抵住的木門縫縫。雖然有點奧妙,但還是鼓起勇氣推門進入。旋即將門外的喧囂隔開,進到教堂找個位子坐下,這裡的規模比起這兩天看到的幾個教堂都小一號,天花的設計與聖安德烈堂一致。因空間較小,教堂內沒有特別設計的立柱。面對祭台,右側臨佐敦道的窗面傳入街上的車聲,讓人在沉靜下來的同時也會想著還有下一站要走。
接下來,要往回走了!
油麻地天后廟:九龍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
南九龍裁判法院: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36-38號
九龍佑寧堂:九龍佐敦佐敦道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