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2016香港行第三天(中)--聖馬加利大堂、舊終審法院

聖馬加利大堂
馬加利大堂
19232月奠基,由「宗座外方傳教會」建立,是東方第一所以聖女瑪加利大(英語: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為名的教堂。
19251月祝聖啟用。
19491月升格為堂區。
1990年,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201012月獲確認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終審法院大樓
18982月,立法局決議興建法院大樓。
終審法院一角
1899年,整體設計完成。
1899年底,動工興建。
19034月,完成以1447棵杉木為建材的樁柱工程。同年11月港督卜力主持奠基禮。
1911年,因缺乏石匠與合適花崗岩,相隔8年其後工程才得完成。
19121月,由港督盧吉主持揭幕。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更改為憲兵本部,並且加以興建了拘問室等設施。
1970年代,額外興建了隔間以容納共7所法庭,但地方已經不敷應用。
1975年,布政司設立的專責委員會接受法律界建議,決定於金鐘用地興建新的最高法院。
1978年,受香港地鐵遮打站工程影響,最高法院大樓結構受損,關閉進行緊急復修。遂遷往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1984年,再遷往金鐘法院道現址。
1981年,大樓復修工程完成。

奇妙的樂高
不捨地離開小堂,就準備爬山往「大堂」去。(聖馬加利大堂,其實是「馬加利大」),這位在半山跑馬地「樂活道」的大堂,真的讓人有種朝聖感(一路得往上爬),我還差點一不小心超過,還好瞧見鐘樓,才正確轉入樂活道(一路也讓人覺得樂活)從聖堂側面進入,也因此很妙地在屋頂下發現了像樂高積木的元素,後來也在各歷史建物發現(包括台北的台灣博物館),到底是什麼還待考證。

大堂祭台
聖堂在正面立柱上以藤蔓掛起了大銀鐘,原本以為是聖誕裝飾,一進聖堂就發現原來又是婚禮,還有聖詠團在排練,所以走動與拍照也就稍不方便了。這所教堂正面與小堂類似,都以大型立柱搭配山牆,應是因為基地面積關係,規模小些,也凸顯二樓山牆外觀。
不過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了坡度,規劃了正門前方的階梯,若從教堂正面進入,在階梯下會明顯感覺到教堂的崇高感,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可能因為婚禮的關係,聖堂點亮了燈開了冷氣,相較小堂就貴氣起來,內部空間如與小堂比較,主要是少了兩側二樓部分(退縮並有立柱支撐屋頂天花),退縮下方就成了室內迴廊,有古典的天花吊扇。高處同樣開窗採光,側面多了彩色玻璃窗(或許也是貴氣感的原因),祭台拱頂打光後有種天神降臨的感覺。當天爬山之後滿身大汗,在涼快的教堂安坐,聽著聖樂,人也平和起來(努力地幫自己找留在冷氣房裡的理由)
大堂前前銀鐘
人涼快之後,就比較可以以輕鬆步伐跑馬地從叮叮車起站搭到中環去,一路上是假日運動遛狗的人,眺望偌大的馬場內也是從事各樣運動的人們,果然是「信主的永生,運動得快樂。」。搭上懷舊叮叮車,坐在難得第一排,看東看西特別方便,不一會就到了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迴廊
終審法院這棟典雅的建築可與昨日九龍的土地審裁處比較一下,或許是等級定位不同,這棟彰顯殖民威權的建築感覺更有力量,除四個角落是方形立柱外,其餘均是挑高的大型圓柱,柱頭是愛奧尼柱式的向下的渦卷裝飾,一樓迴廊在柱間的拱頂也突出其氣派,立柱與本體結構間四周的迴廊也是殖民式建築特色。堅實的建築外觀讓人感覺到法律與殖民統治者的力量。

一旁的遮打花園原有英國王族頭像,也似乎告知被統治人民到底該聽誰的話,反觀今日號稱人民作主的時代,到底誰才是主人呢?
舊終審法院一隅

聖馬加利大堂:禮頓山樂活道2A

舊終審法院:中環昃臣道8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2016香港行-後記

香港文化中心舞台
泡泡機實驗
這回行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與香港中樂團合作的演出,所以必須要提一下這次演出的香港文化中心表演廳這個廳的空間比較接近圓形與大多數音樂廳的長方鞋盒型不同音響狀況也不一樣,感覺上比較像北京大劇院的音樂廳,合唱團也一樣安排在舞台後方的二樓(沒有合唱的演出時,可以售出為觀眾席),比較特別的是在排練時會覺得空間聲音很乾,不知道是否可以用殘響時間比較短形容,才擔心演出時應該怎麼調整,但公開排練(有學生進場參觀)時,又突然覺得空間變溫暖了,而且絕對不是有沒有觀眾的心理因素,這幾年有機會在各地表演,音樂廳的音響奧妙實在無限。另外一提的是,因為有舞台後方的二樓可以利用,所以在錢老師所寫的「蛇」段落,可以把泡泡機安裝在二樓創造出西湖畔白娘娘現身的絕美畫面,或許下回還有機會演出時,可以在舞台兩側把泡泡機架高營造效果。


回到古蹟的部分,香港地狹人稠,感覺因為空間的關係,在古蹟維護上也有相當壓力。不是必需新舊交融(如聖安德魯堂),就是腹地被消滅(如主教座堂),有時候建築的美不單在建築物的本身,也在與周邊空間的融合(後續在台北賓館-前台灣總督官邸的日式庭園可以明顯感受)。總之,此行能利用排練之餘看到與之前印象不同的香港,甚幸!

2016香港行第四天(下)-甘棠第、樓梯街、文武廟

甘棠第
甘棠第外觀
1914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
1960年,售予鄭氏家族,後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
1990年,甘棠第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2002年,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引起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政府亦認同甘棠第歷史價值,出手收購,並進行修葺,作為孫中山博物館。
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樓梯街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的18411850年間興建,歷史悠久,現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樓梯街由皇后大道中起,直至堅道止,全長350米。
樓梯街與荷李活道交界的文武廟,和在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會會所,皆被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估計於18471862年期間由華人富商興建落成。
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甘棠地樓梯間
現為孫中山紀念館的這棟建築物原是富商豪宅處處可見原來建築的用心與豪奢在戰亂的民國初年可以有這樣的民間建築落成或許只有殖民地的香港與極富有的商人才能辦到所在位置是本地人匯聚的上環位置高視野好造型也雅致內斂,與澳門的國父紀念館不同,國父並沒有在這棟建築物居住或活動過(畢竟建成之後已是民國初年國家百廢待舉不可能有這時間)
建物內的規畫多保留原有隔間與裝潢(可在館內觀賞甘棠第的修復過程影片)可能為了保護古蹟與展出物館內也限制拍照(只開放公共空間)但在空間裡可以明顯感受到老建築給人的穩定感館方也為了行動較不方便的長者安裝與建物巧妙結合的電梯可以方便的上下樓
天花板裝飾
香港政府也結合了周邊當年革命志士曾活動過的地點,規劃了一條孫中山史蹟徑可以結合紀念館一起走走
離開紀念館後下一站是醫學博物館居然也休館裝修。只能怪自己出門前沒蒐集好情報剛好一旁就是長長樓梯街就慢慢走下去也算逛到一級古蹟走到荷里活道一側就是文武廟,就順道參觀當成這次行程的最後一站吧!
長長樓梯街
如同日前看的天后廟文武廟也是小小一間與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廟宇群組現在由東華醫院管理。港澳地區多數的廟宇與台灣的規模恢弘有極大不同,這也有可能是因為殖民統治與地域空間的影響,不過廟不在大小而在於人民心中的信仰。

看著裊裊香煙,就彷彿人們心中無限的祝禱祈求,無論城市再怎麼發展,人們追求在世與來世的祈願永遠都在

文武廟


盤香香煙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2016香港行第四天(上)- 聖保羅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很快地隨著音樂會的結束整個香港行程也將告一段落演出後跟著大家一起到北角東寶小館吃消夜回到飯店已晚又與三五好友小聊忘時一早醒來發現體力消散迅速但還有不少預定景點建築想看還是得打起精神往前走!
因為必須配合演出排練所以把距離飯店較遠的行程都擺在這一天(時間比較完整)不然以體力狀況來說最後一天應該是安排較輕鬆距離較近的景點!不過說遠也還好就是往中環/半山/上環方向,只是前一天的小小登山路,讓自己覺得今天行程還是有小挑戰性的。
1909商議組織堂會,於中環興建禮拜堂。
191110新堂落成開幕。
1919港府應允撥地擴充教堂。
1928聖保羅堂成為一牧區直轄會督。
1934港府再撥地,教堂加長40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
1935新堂落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治時期教堂被日軍佔用為憲兵講習所。
1950購買「伍廷芳堂」改建為聖保羅堂副堂。
1842年原址在中環威靈頓街落成。被大火燒毀後售予商家並被拆卸。
1881年購買現址奠基
1883年安放基石
1888年落成,同年127日聖母無原罪日前夕舉行首次獻祭。
1923年加設彩色玻璃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砲彈損毀了教堂後方的一根石柱。
1950年代教會在教堂中央加建尖塔及頂部的大十字架。
2003年聯維修計劃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牛奶公司對面一系列的建築
今天先往一級歷史建築的舊牛奶公司寫字樓去可惜這棟可愛的建築只看得見外觀錯過了第一個建物心中毛毛的因為後續也是政府轄下建築果然連續錯失了禮賓府會督府,三連敗的感覺真是糟糕轉向拜訪教會先選了坡下的聖保羅堂外觀看起來感覺好像九龍玫瑰堂,像的不是建築特色,而是外牆漆面,玫瑰堂是米白配粉紅,聖保羅堂是米白配寶藍雖是一紅一藍但濃濃的童話感怎麼都揮之不去一靠近發現有接待人員甚是熱鬧往內一瞧滿滿是人進行禮拜活動這下子又看不成了。只好迴轉向上往堅道的主教座堂去,到了路口看到兩個指標心想還是乖乖按地址走一早行程總不能全數失敗
童話城堡般的聖保羅堂
漸漸接近竟嗅到熟悉的乳香氣味小時候的記憶裡聖堂只要有大彌撒一定聞得到這味道心想聖堂近了不過也覺得奇怪沒看到資料中聖堂前的斜坡?今天不是大彌撒的日子啊?乳香味道濃成這般,且傳如此遠,是點了多少量啊?沿著味道往前繼續走發現了整修中的工程通道應該就是這裡吧!往裡走後確是聖堂無誤但我走到背面了無妨!找到就好聖堂內飄出濃濃乳香氣味與歌聲沒錯!彌撒進行中我索性坐下來看這台彌撒卻再次驚訝於聖堂內教眾人數如此多(剛剛也在聖保羅堂下了一跳)。既然教友多,可想而知彌撒時間也相對會更長(因為領聖餐人數增加)我從神父講道的時間入座約莫等了一個小時(已超過台灣一台彌撒時間)雖然聽不懂廣東話,因為彌撒程序實在太熟也沒有陌生疏離感

主教座堂的正面冠冕
主教座堂的祭台與後方天花
等到彌撒結束,教友稍稍散去,就開始來看這座超壯觀的聖堂(佐聖歌隊的練習歌聲,甚幸!)。這座聖堂應該在剛落成時可以從遠處看見建築規模,但因為建築基地的關係,現在除了左側山坡外,已全被建築物包圍距離拉不開就只能採用瞎子摸象法來看建築外觀
側面廊廳與支撐柱
不過單就可被看見的建築外觀來看,我還是比較喜愛銅鑼灣的基督君王小堂,但主教座堂內部規劃就毫不遜色了。如同大多數的教堂,座堂的結構柱也是在建築內部,配置在中廊兩側與其他教堂不同的是祭台在教堂平面十字架的中心位置,並以塔型挑高,若說聖約翰教堂入口塔樓如同印章往下蓋,主教座堂的中央塔樓就如同神直指向天。祭台後方區塊呈半顆藥丸狀(長方與半圓的組合)搭配環繞的立柱有保護著祭台作為後盾的感覺。聖堂內部另有幾個小堂分在祭台兩側與後方,空間可作為祈禱與小型彌撒使用,因為祭台在中央的關係,十字架是懸空掛在祭台上方(與台灣大溪的聖方濟教堂類似),是天主教堂中比較少見的方式。聖堂前方玄關上的裝飾如同后冠,凸顯聖母無原罪座堂的名稱。另外,在聖堂外兩側可以看到如同哥德式建築的飛扶壁聖堂內美麗的彩繪玻璃拼花地板等都極有可看性

群眾散去後的聖堂一點也不寂寞。這時接近入口處有長者帶著一群小朋友,一面祈禱一面介紹聖堂這畫面在其他地方甚為罕見但是教育的工作的確必須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或許方式不同,或許內容不同,但傳承是必須要做的,才可以儘量減緩凋零速度。沉澱好一陣子後緩緩離開往中區警署與前中央裁判司所去途中經過聖心教堂問了修女已不開放參觀未料警署與裁判司所也在整修又迎來一個三連敗還好看完主教座堂心靈飽沃就放寬心隨性前行。晃到一旁的中環半山扶梯能省些爬坡的腳程也是好的不貪心慢慢往甘棠第去(國父誕辰的日子紀念館應該不會休館) 
座堂的美麗花窗
懸空的十字架


從正面教眾坐席仰看祭台

主教座堂祭台正面的教眾坐席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2016香港行第三天(下)-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聖約翰座堂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購入該地重建,作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19173月工程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
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佔用該座大樓為憲兵總部。
19458月回歸英國殖民,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
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作為香港教育署總部。
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
1980年,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
1983年,再改為政府新聞處辦公室。
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
19977月至20159月,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
聖約翰座堂
1847年,奠基,座堂本身同年建成,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
1849年,祝聖啟用。
1924年,副堂落成。
1956年,加建辦公樓(即新座)。
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會所。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

再往半山上去,拜訪今天最後兩個建築。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聖約翰座堂大廳
我認為比較方便的路是穿越匯豐銀行(一樓大廳地面有圖示中環海岸線變化圖,可以看看這塊地方發展的狀況),再往半山的方向過條馬路就可以看到山上美麗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與聖約翰座堂的主樓,稍往右側可看見往左斜上的道路就是砲台里了。(這砲台里是一條道路,與台灣是地方區域不同,容易誤會。)往上行不遠遇到的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傳道會大樓,或許也因為是政府機關,大門深鎖,建物面海部分只能在山下眺望,在山上看到的部分就是一棟紅磚造典雅建築,據說是正門兩旁以雙柱方式裝飾,上方也掛上了紫荊花宣示屬於政府單位。如果是特意來此參觀可能會有一點失望,不過隔著一個小小公園,再往前走一點,鵝黃色的建築就是聖約翰座堂,當天好天氣,公園裡也有許多繪畫愛好者寫生,不過幾乎清一色對焦聖約翰座堂,就知道兩座建築物的吸引力高下了。

教堂外的畫者
多年前也曾造訪這個聖堂,記得當時是從山頂纜車站方向進來,算是教堂的背面,只覺得是座美麗的教堂,印象中並沒有特別驚豔。這回從正門進來,有令人震撼的感覺,不禁覺得建築師的設計有其邏輯與方向性。有時候我們改變看一棟建築物的視角,也會影響視覺感動的程度,這次剛好有繪畫愛好者在旁,循著他們精挑細選的角度來看,教堂好像變得更美了。其實觀察城市亦然,從不同角度切入時,城市的面貌也變得不同。
座堂側面
講道台
聖約翰座堂是聖公會的教堂,聖公會由英國國教發展而來,與基督教又有些微的差異感覺上比較接近天主教,我們從教堂內的十字架就能簡單的辨別(基督教教堂裡的十字架上沒有耶穌),一進教堂沒想清楚還望著十字架迷惑了許久。這座教堂是香港最早的西方教會建築,感覺其建築風格也略微影響後來興建的九龍玫瑰堂與幾個其他的教堂(這回沒機會拜訪,但在照片上可發現其神似之處)。平面呈明顯的十字型,正門塔樓適巧成為玄關的樣態,似乎也像一個大印章,把往教堂內走的人都蓋上神的印記。進門後可以馬上嗅到靜謚的感覺,挑高的中廊與黝黑的屋頂天花,完全吸引視線的彩繪花窗,誘惑你一步步往內走去。藤編的座椅、立柱的修飾、與窗戶一致的尖形拱頂、還有大大的祭台、盤旋而上的領眾講台(祭台兩側的座席與講台都與歐洲的老教堂相仿),那日教堂內還有司琴以風琴彈奏淡淡的聖樂,更添宗教氣氛,似乎昨日在天后廟裡的裊裊香煙換了種方式在此重現。
廳內迴廊

回過神來時候已不早,是時候好回去準備晚上演出了。
舊終審法院:中環昃臣道8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中環炮台里1
聖約翰座堂:中區花園道4-8

教堂外書店
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