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2016香港行第三天(中)--聖馬加利大堂、舊終審法院

聖馬加利大堂
馬加利大堂
19232月奠基,由「宗座外方傳教會」建立,是東方第一所以聖女瑪加利大(英語: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為名的教堂。
19251月祝聖啟用。
19491月升格為堂區。
1990年,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201012月獲確認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終審法院大樓
18982月,立法局決議興建法院大樓。
終審法院一角
1899年,整體設計完成。
1899年底,動工興建。
19034月,完成以1447棵杉木為建材的樁柱工程。同年11月港督卜力主持奠基禮。
1911年,因缺乏石匠與合適花崗岩,相隔8年其後工程才得完成。
19121月,由港督盧吉主持揭幕。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更改為憲兵本部,並且加以興建了拘問室等設施。
1970年代,額外興建了隔間以容納共7所法庭,但地方已經不敷應用。
1975年,布政司設立的專責委員會接受法律界建議,決定於金鐘用地興建新的最高法院。
1978年,受香港地鐵遮打站工程影響,最高法院大樓結構受損,關閉進行緊急復修。遂遷往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1984年,再遷往金鐘法院道現址。
1981年,大樓復修工程完成。

奇妙的樂高
不捨地離開小堂,就準備爬山往「大堂」去。(聖馬加利大堂,其實是「馬加利大」),這位在半山跑馬地「樂活道」的大堂,真的讓人有種朝聖感(一路得往上爬),我還差點一不小心超過,還好瞧見鐘樓,才正確轉入樂活道(一路也讓人覺得樂活)從聖堂側面進入,也因此很妙地在屋頂下發現了像樂高積木的元素,後來也在各歷史建物發現(包括台北的台灣博物館),到底是什麼還待考證。

大堂祭台
聖堂在正面立柱上以藤蔓掛起了大銀鐘,原本以為是聖誕裝飾,一進聖堂就發現原來又是婚禮,還有聖詠團在排練,所以走動與拍照也就稍不方便了。這所教堂正面與小堂類似,都以大型立柱搭配山牆,應是因為基地面積關係,規模小些,也凸顯二樓山牆外觀。
不過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了坡度,規劃了正門前方的階梯,若從教堂正面進入,在階梯下會明顯感覺到教堂的崇高感,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可能因為婚禮的關係,聖堂點亮了燈開了冷氣,相較小堂就貴氣起來,內部空間如與小堂比較,主要是少了兩側二樓部分(退縮並有立柱支撐屋頂天花),退縮下方就成了室內迴廊,有古典的天花吊扇。高處同樣開窗採光,側面多了彩色玻璃窗(或許也是貴氣感的原因),祭台拱頂打光後有種天神降臨的感覺。當天爬山之後滿身大汗,在涼快的教堂安坐,聽著聖樂,人也平和起來(努力地幫自己找留在冷氣房裡的理由)
大堂前前銀鐘
人涼快之後,就比較可以以輕鬆步伐跑馬地從叮叮車起站搭到中環去,一路上是假日運動遛狗的人,眺望偌大的馬場內也是從事各樣運動的人們,果然是「信主的永生,運動得快樂。」。搭上懷舊叮叮車,坐在難得第一排,看東看西特別方便,不一會就到了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迴廊
終審法院這棟典雅的建築可與昨日九龍的土地審裁處比較一下,或許是等級定位不同,這棟彰顯殖民威權的建築感覺更有力量,除四個角落是方形立柱外,其餘均是挑高的大型圓柱,柱頭是愛奧尼柱式的向下的渦卷裝飾,一樓迴廊在柱間的拱頂也突出其氣派,立柱與本體結構間四周的迴廊也是殖民式建築特色。堅實的建築外觀讓人感覺到法律與殖民統治者的力量。

一旁的遮打花園原有英國王族頭像,也似乎告知被統治人民到底該聽誰的話,反觀今日號稱人民作主的時代,到底誰才是主人呢?
舊終審法院一隅

聖馬加利大堂:禮頓山樂活道2A

舊終審法院:中環昃臣道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