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購入該地重建,作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1917年3月工程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
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佔用該座大樓為憲兵總部。
1945年8月回歸英國殖民,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
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作為香港教育署總部。
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
1980年,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
1983年,再改為政府新聞處辦公室。
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
1997年7月至2015年9月,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
聖約翰座堂
1847年,奠基,座堂本身同年建成,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
1849年,祝聖啟用。
1924年,副堂落成。
1956年,加建辦公樓(即新座)。
香港日治時期曾用作日本人俱樂部會所。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座堂曾懸掛英國國旗,之後已拆除。
再往半山上去,拜訪今天最後兩個建築。
 |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
 |
聖約翰座堂大廳 |
我認為比較方便的路是穿越匯豐銀行(一樓大廳地面有圖示中環海岸線變化圖,可以看看這塊地方發展的狀況),再往半山的方向過條馬路就可以看到山上美麗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與聖約翰座堂的主樓,稍往右側可看見往左斜上的道路就是砲台里了。(這砲台里是一條道路,與台灣是地方區域不同,容易誤會。)往上行不遠遇到的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傳道會大樓,或許也因為是政府機關,大門深鎖,建物面海部分只能在山下眺望,在山上看到的部分就是一棟紅磚造典雅建築,據說是正門兩旁以雙柱方式裝飾,上方也掛上了紫荊花宣示屬於政府單位。如果是特意來此參觀可能會有一點失望,不過隔著一個小小公園,再往前走一點,鵝黃色的建築就是聖約翰座堂,當天好天氣,公園裡也有許多繪畫愛好者寫生,不過幾乎清一色對焦聖約翰座堂,就知道兩座建築物的吸引力高下了。
 |
教堂外的畫者 |
多年前也曾造訪這個聖堂,記得當時是從山頂纜車站方向進來,算是教堂的背面,只覺得是座美麗的教堂,印象中並沒有特別驚豔。這回從正門進來,有令人震撼的感覺,不禁覺得建築師的設計有其邏輯與方向性。有時候我們改變看一棟建築物的視角,也會影響視覺感動的程度,這次剛好有繪畫愛好者在旁,循著他們精挑細選的角度來看,教堂好像變得更美了。其實觀察城市亦然,從不同角度切入時,城市的面貌也變得不同。
 |
座堂側面 |
 |
講道台 |
聖約翰座堂是聖公會的教堂,聖公會由英國國教發展而來,與基督教又有些微的差異感覺上比較接近天主教,我們從教堂內的十字架就能簡單的辨別(基督教教堂裡的十字架上沒有耶穌),一進教堂沒想清楚還望著十字架迷惑了許久。這座教堂是香港最早的西方教會建築,感覺其建築風格也略微影響後來興建的九龍玫瑰堂與幾個其他的教堂(這回沒機會拜訪,但在照片上可發現其神似之處)。平面呈明顯的十字型,正門塔樓適巧成為玄關的樣態,似乎也像一個大印章,把往教堂內走的人都蓋上神的印記。進門後可以馬上嗅到靜謚的感覺,挑高的中廊與黝黑的屋頂天花,完全吸引視線的彩繪花窗,誘惑你一步步往內走去。藤編的座椅、立柱的修飾、與窗戶一致的尖形拱頂、還有大大的祭台、盤旋而上的領眾講台(祭台兩側的座席與講台都與歐洲的老教堂相仿),那日教堂內還有司琴以風琴彈奏淡淡的聖樂,更添宗教氣氛,似乎昨日在天后廟裡的裊裊香煙換了種方式在此重現。
 |
廳內迴廊 |
回過神來時候已不早,是時候好回去準備晚上演出了。
舊終審法院:中環昃臣道8號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中環炮台里1號
聖約翰座堂:中區花園道4-8號
 |
教堂外書店 |
 |
祭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