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2016香港行第三天(上)-基督君王小堂

運用多種交通工具順利完成第二天行程後,開始第三天被自稱為迷航之旅的開始(因為事前功課怎麼也找不到聖保祿修院基督君王小堂的入口,讓我打定主意如果到時真的扼腕,就直接進聖保祿醫院去問)。因為今天要過海到港島去,而且晚上有演出,時間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
基督君王小堂
基督君王小堂
1928年,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羅拔神父構思,何東夫人捐資興建。
1941年日本侵港期間,在修女的保護下大批傷者躲進修院及教堂。
1995年,修院的小教堂被改名為基督君王小堂。

小堂正門立柱
一早出門就到還沒清醒的銅鑼灣,街上多的是往來載運貨物的打工仔,與印象中繁忙的購物人潮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於是我的迷航提早發生,就算開了導航也似乎失靈,出了捷運站鬼打牆兩圈之後,只好使出絕招詢問路旁整理書報的小販,半信半疑下重新往牆裡鑽,終於柳暗花明找到方向(原來是自己意志不夠堅定,走到一半就折返繞圈圈),到了修院旁沿著牆走到了醫院停車場就能望見一點也不小的聖堂,樂得我一頭往裡衝,只聽警衛大哥跑出來「新桑、新桑,毀斌斗啊~」指引了我往停車場旁邊的入口(在相同位置)進去,省了我一小小段路。

祭台側面柱頭
大廳
全景
隸屬聖保祿修院的基督君王小堂是我這次行前最期待拜訪的所在,雖然建築時間稍晚(約在1914),但照片上正面的山牆、立柱,讓人直想到宏偉的神廟建築,號稱能容納1,000人的教堂卻稱為「小堂」真是太客氣了。也難怪在停車場口辨識出教堂後興奮難耐的我就往裡衝。建築與前二天看到的聖堂最大差異就是立柱,近四層樓高聳的立柱,以方形、單圓柱、雙圓柱甚至四圓柱方式呈現,氣勢非凡,也因此創造了教堂周邊的迴廊,與內部空間一根柱子都沒有(內部貼壁的柱子是用來支撐二樓作息)的超大跨距。兩側多個圓形開窗為教堂添了光亮。祭台上方的拱頂搭上整個祭台區域的鵝黃色調搭配教眾座席區域的粉綠色彩令人突然想起了澳門的顏色。令人不禁想像那座同名的地標「大三巴」如果沒被燒毀會是哪般壯觀。
教堂裡人很少,可能是所在位置的關係,有幾位看似為病痛親屬祈禱的人。空間就更顯清幽了。

堂外迴廊


基督君王小堂:銅鑼灣銅鑼灣道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